2016/01/18

Разбитая / Broken


最近大家開始跟風L流行(?!)起了回顧文,
但我想要在回顧我入圈以來的各種成長之前,
先在2016年的第一篇文章,
回顧過去一整年到底發生了什麼莫名其妙的事情。



這是Taylor Swift的專輯Red中我最喜歡的一首歌,
或許一直以來留著它沒有用,
就是要等待這一天吧!!!
我終究是個宿命論者,
無論自我質疑幾百次,
每次都會得出這個一樣的結論。
有人認為喜歡悲劇的傾向會將人導向悲劇,
但倘若人的生命就是由悲劇編串而成,
對悲劇的莫名偏好似乎就顯得更加理所當然了一些。


雖然是今年的第一篇文章,
但第一個月也已經過了超過一半。
不過這個時機也算剛剛好,
畢竟去年真正在2015年寫下的第一篇文章,
(不是提早寫完排程的那種)
也差不多是在將近一月底的時候寫成的。
從去年的一月底到今年的一月底,
我心境的基調明顯到不行,
反正就是為了同一件事、同一個人,
永無止盡的鬼打牆鬼打牆鬼打牆鬼打牆......
有時候連自己都難免覺得簡直歹戲拖棚,
明明就已經沒有什麼好演的了,
還硬要像那種一演就是好幾百集的鄉土劇,
不停的出現只讓人疲憊的劇情轉折,
在以為一切已經歸於平靜的時候,
新的荒謬續集就會出現。


就像契訶夫的劇本《海鷗》裡的男主角科斯加所說的:
「在紙上高談闊論何其容易,
但在現實中卻如此困難!」
好像每次發生了什麼事,
無論痛苦還是喜悅,
(儘管這些所謂「喜悅」也都摻雜痛苦)
我都可以埋頭狂寫,
好像寫出了什麼就可以對自己有個交代,
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一年過去了,
跟去年此時的我比起來,
除了更加自暴自棄、更加絕望,
我的心理狀態有任何的成長嗎?
翻閱著過去的文章,
得到現在的自己哭得和一年前一樣慘烈的結果,
我想這個問題也不需要探討,
就可以得到答案了。


既然再也不想要和他有任何接觸,
直接封鎖他,
似乎是保護我自己最好的辦法,
但我只是很愚蠢很莫名很神經的希望,
我們的「不聯絡」是自然而然發生的狀態,
不是我造成的結果。
而這樣被動的決心直接換得他的狂妄,
似乎又將我靈魂上的傷口挖出更大一個洞,
如果這個修辭學上的靈魂成為可以流動的實體,
我可能早已幻化為流淌的液體或飄浮的氣體,
不想被拆解,
卻只能離自己越來越遠。
我知道淚水終將流乾,
但在那之後,
自眼角滑落臉龐的,
就是鮮血。


我只希望他當作我死了,
在他一次又一次的無情摧殘下緩緩的、緩緩的死去,
或許,
只有在他下定決心要遺忘我的那一刻來臨之後,
我才能逃出他的陰影,
過著我那曾經被自己嫌棄過於平凡、
如今卻無比渴望的生活。
現在的我,
只能在死寂中期望:
這是他最後一次欺騙我也欺騙他自己,
這是他最後一次企圖將我留在身邊,
這是我最後一次認真的問他問題,
也是我最後一次指望他的回答。


於此同時,
我也終於認清,
絕望的大喊不足以拯救自己,
我必須用這無力的雙手,
一點一點的,
將自己自泥濘中抽拔而出。


我用了一整年的時間,
放任一個人以命運之槌將我擊成碎片,
在這段過程中,
一些過於細微的粉末,
早被事不關己的強風吹颳而去。
儘管現在的我已經開始相信,
我可以把這些殘餘的碎片一一拾起,
重新拼出一個完整的我,
但是這個新的我,
已經和碎裂之前的那個我完全不同了。
但是沒有關係,
成長就是不斷的把自己變成和以前不一樣的形狀,
只要我還認得出自己、認同自己,
這個陌生的全新形狀之於我,
就會有嶄新的意義。

艾若

2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