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在進行中的系列裡殺出一篇文章,
是因為這個周末參加了一個燃盡腦力的活動 :P
說到底第二外語真的不是認真學就可以快快學會的東西,
一天半學術俄文的轟炸讓我筋疲力竭,
不過這其實不是今天要說的重點,
所以就簡單帶過,
來講講這次活動題外帶給我的深深感觸。
這首歌的歌詞給我一種很強烈的共鳴感,
或許是因為Howie Day提到北方的天空,
無論他原先指的北方是哪裡,
但這個北方之於我個人有完全不同的意義。
大家很愛說,
一個地方最美的風景是人,
但是那些偶遇、巧遇、或必然遇見的人們,
絕對不是離開後的人唯一思念的對象,
更不容忽視的還有那片土地本身,
以及那個"當初"的自己。
在彼得堡時,
我的文學老師給了我非常重要的啟發,
她為我開啟了一條通往文學世界的全新道路。
事實上,
這條可愛的小徑一直都在,
過去的我只是在入口盲目的逡巡著,
始終沒有往正確的方向走出第一步,
跨出第一步之後,
整個世界像卷軸上的地圖一樣往四面八方攤開,
於是我就這麼心甘情願的,
從現實世界中竊取自己更多的靈魂,
送進這個精緻的平面世界裡。
將近十年沒有來臺灣的她,
對臺灣有著比我對俄羅斯更深的想念,
而我也像深愛神祕的北國那般,
深愛她那既熱情又冷淡的脫俗優雅氣質。
當我們坐在車上,
看著臺北的夜景像快速翻動的幻燈片飛過眼前,
她捏了捏手臂確定這不是一場夢,
(她真的這麼做了,
或許她大部分的靈魂也被她自己偷走了)
然後流下了喜悅的眼淚。
或許,
將來的某一天,
我也會這麼做。
無論是在我的第一故鄉,
還是令我深深著迷的第二故鄉,
那雙發紅的雙眼如此貼近我自己那尚未認識的靈魂,
讓我產生了一種全然愉快的毛骨悚然之感。
想起了俄國人說,
未來是遺忘的過去,
這種全然宿命論的說法,
有時候令悲觀的我認同到過於激進的地步:
"現在"的概念從未真實存在,
我在這裡,
同時站在過去與未來的洪流中,
因為這兩者全然相同。
近來,
吸引我的文學主題也讓我深思著異鄉的議題。
似乎只有移民、移民後代與那些擁有數個故鄉的人們,
可以理解用整個身體去深深的、深深的、深深的思念遙不可及的另一個地方,
是什麼感覺。
或許擁有兩個故鄉終究是痛苦的,
但我想,
遭受這種折磨的每一個人,
都不願意用世界上任何其他美好的事物,
來代換掉這個不斷微微刺痛著我們的經歷,
因為這一切都是必然,
因為不是現在這個"自己"的自己,
令人無比恐懼。
艾若
我回到半個故鄉時感覺不是「我又來了」而是「我回來了」
回覆刪除但倒是不用捏自己手臂啦,反正兩三年三五年總會回去一次XD
by 有1.5個故鄉的人
不公平嗚嗚嗚你比較近 QQ
刪除光時差就輸了...
刪除其實葉爾庫次克(就是有貝加爾湖的那個地方)的時區跟臺灣一樣欸!
刪除但我仍然慘敗嗚嗚嗚嗚嗚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