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星期天為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約了朋友一起去看的電影。
雖然說要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但其實選了這部改編自屠格涅夫(И. С. Тургенев)所作劇本的影片,
就是看上它感覺有一種鐵定是悲劇的特質,
很期待可以在電影院裡哭出來,
至少比在公園散步/搭地鐵或公車的時候哭還合理一點。
越來越相信人說不定對於隨機播放這種事情有一定的控制能力,
(巡者系列作者盧基揚年科的理論)
或只是人類有太強大的聯想能力,
並且盲目而脆弱的相信就連隨機播放聽到的歌都是命中注定的。
總之看完電影後聽到了這首歌,
徹底的和劇情產生一種莫名完美的連結,
儘管我有點無法解釋這樣的連結,
但或許看完這篇文章後這首歌就會顯得有點意義了吧!!!
(我非常清楚看得到這篇文章的人幾乎不可能看這部電影,
不然看完電影應該會覺得更有意義)
儘管預告在說什麼鐵定沒人聽得懂,
但因為太喜歡了,
覺得就算是為了未來自己複習這篇文章也該放。
大家沒有看錯,
那個穿白色西裝的紳士就是雷夫范恩斯,
(或許說演佛地魔的演員大家會比較知道?
雖然我比較喜歡"為愛朗讀"裡面的那個他)
從嘴型看來他真的在電影裡面說俄文和法文,
為了確認我還事後特別上網查了一下,
語速是有比較慢,
但講得好到一個我覺得我丟臉到快要死掉了的程度。
不知道該歸功於我的聯想能力,
還是我選片的能力,
這完全是一部超適合此時此刻看的電影。
或許是劇情設定的關係,
一開始這部電影讓我想起英國1995年的Angels and Insects。
都是發生在龐大貴族家庭的故事,
故事的開始都是由學者來訪揭開序幕,
(英國版:昆蟲學家
俄國版:植物學家或是俄國人深愛的全能哲人)
而這位學者扮演的都是一個心思細膩的受害者,
剛好都是被女主角傷害的人。
但由於Angels and Insects不是今天討論的主題,
再加上它繁複到我一試著講就必須長篇大論,
於是決定就先不談論這部迷人的電影了。
就我對俄國文學的認識,
這是一個很典型的19世紀俄羅斯貴族家庭,
年輕貌美的女生(或她的父母)為了財富和地位,
在沒有真愛的情況下嫁給富有的權貴,
而在心智成熟需要愛情的時候為此痛苦不已。
"外遇"在各種俄國文學裡一直有追求更美好人生的象徵,
尤指美麗而悲苦的女人的外遇,
(因為文學上的美貌通常是內心美麗的延伸,
而苦難常常是作者定義角色價值的度量衡)
不過男人的外遇在俄國文學裡似乎倒沒有什麼特別價值,
可能是因為現實生活中發生得太頻繁的關係,
從安娜卡列尼娜(Анна Каренина)中,
就可以稍微看出托爾斯泰對兩種外遇的極端評價。
"有眾多追求者的女人"也是俄國文學裡常出現的角色,
而這些追求者們總是知道那個女人最愛的是誰,
但最了解她的永遠不是被選中的那一個。
"兩個女人"指的是已婚並育有一子的29歲女主角娜塔莉亞(Наталья),
與她領養的17歲孤女薇拉(Вера),
她們兩人無可避免的同時愛上同一個男人──
被娜塔莉亞請來教兒子俄文的21歲大學生亞歷克謝(Алексей),
(19世紀的俄國貴族出生後會先學法文再學俄文)
而這一切都被深愛那塔莉亞的知識份子米哈伊爾(Михаил)看在眼裡。
(米哈伊爾同時也是她丈夫阿爾卡迪Аркадий的摯友)
本來以為我會最有共鳴的角色應該會是薇拉,
但看完之後卻覺得性格不太完美的娜塔莉亞給了我某種啟發性的震撼。
我相信娜塔莉亞一開始也不明白發生了什麼事,
從她在庭園裡和米哈伊爾的談話就可以看出,
在她內心深處,
她仍然渴望某種強大的愛情,
這種愛情並不是她對阿爾卡迪的義務、
不是她對兒子的無條件之愛、
也不是她對米哈伊爾的尊敬和信任,
而是某種強烈到足以迫使她哭泣的情感。
一點也不令人意外的是,
深愛著娜塔莉亞的米哈伊爾,
是所有人中第一個察覺她愛上亞歷克謝的人。
或許各種形式的禁忌在所有年代都有種令人難以抗拒的特殊力量,
也或許俄國文學中崇尚的愛情一直以來都是超越道德規範的,
亞歷克謝受雇於一個他沒有權利與任何人相愛的家庭,
然後愛上了最不該愛上的女主人。
但缺乏自信的他,
卻在得到了愛情之後,
接受了米哈伊爾的意見,
選擇犧牲自己的愛情,
離開了實際上哪裡也去不了的娜塔莉亞,
前往莫斯科追逐自己的另一個未來。
前陣子在讀罪與罰的時候,
思考了關於犧牲的問題,
因此在剛看完這部電影的時候,
由於這個part的劇情與我的認知有極大不同,
而產生某種令人困惑的衝突感。
但在仔細的思考過後,
我才發現,
真正做出自我犧牲的並不是亞歷克謝,
而是米哈伊爾。
他的犧牲在於代替亞歷克謝扛下"外遇對象"的罪名,
向摯友承認了自己對娜塔莉亞的愛,
並決定離開他們的莊園,
藉由這樣的犧牲,
他獲得了凌駕於他人之上的權力,
幾乎是以威脅的方式建議亞歷克謝離開娜塔莉亞,
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另外一個令我深有感觸的part,
是在娜塔莉亞與亞歷克謝終於確認對方的心意後,
娜塔莉亞壓下身段去請求薇拉原諒自己的那一幕。
(因為她告訴亞歷克謝薇拉深愛著他,
而使亞歷克謝自覺到應該要對薇拉有某些否定的表示,
進而傷害了她那顆脆弱而年輕的心)
一向敬愛娜塔莉亞到極致的薇拉一反常態的冷漠無比,
冷淡的告訴娜塔莉亞:
「妳會對我這麼好,
是因為妳感受到了他對妳的愛。」
一個精準到令人心痛的分析。
察覺到自己在這個家再也待不下去的薇拉,
最後選擇嫁給年紀幾乎是自己三倍大的追求者,
而這樣的自我犧牲,
似乎為她換來了將來外遇的權利,
讓她極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娜塔莉亞。
電影的最後,
當娜塔莉亞悲慟的哀悼自己猝死的愛情時,
阿爾卡迪下令家僕在莊園中庭放了煙火,
並與她肩並肩的欣賞它們壯麗璀璨卻短暫無比的美,
彷彿在告訴她:
「這就是妳的愛情,
存在的瞬間美得難以言喻,
但是它結束了。」
這部電影也完美的展現了屠格涅夫作品的特色,
絕對不可或缺的浪漫景色,
還有儘管擁有致命缺點,
卻仍然令人嚮往、珍愛無比的女性角色。
從最早接觸的"父與子(Отцы и дети)"、
我超爆喜歡的"初戀(Первая любовь)"、
到這次的"鄉中歲月(Месяц в деревне)",
我好像漸漸掌握到屠格涅夫作品的感覺了,
而且如此容易受人影響如我,
果然如他所願的愛上了他的每一個女性角色。
一切融會貫通之後,
不禁覺得這個時代的文學作品真的都強大無比,
在劇情完全沒有半點相似的情況下,
完美的表達出類似的概念。
儘管每個作家的理念都有想當程度的差異,
但是在收集到一定的樣本數(?!)之後,
俄羅斯的經典文學成為一種確切具體的概念,
好像也更能理解為什麼俄羅斯人會有這樣的價值觀,
而這是一種深遠的影響,
會延伸到世世代代之後的那一種。
讀了越多,
越有一種永遠也研究不完的感覺,
還是很害怕離開這個地方,
很害怕會不小心把這些對人性和文學的認識一起留在這裡,
可是於此同時又很想回家,
我想,
這樣的矛盾和貪婪也是人性難解之處吧!!!
艾若
說得我也好想看這部電影唷~
回覆刪除可惜好像連英文版都沒有 > <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