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是一首30 Seconds to Mars的歌名,
相信圈內的很多人多多少少都聽過這首歌,
就算沒有聽過,
至少也在各大社交平臺上看過它MV的截圖或gif組圖。
第一次接觸到與這首歌有關的資訊,
是在tumblr上看到充滿主菜(!!!)的gif,
而且還非常悲慘的找不到圖片是從哪裡來的。
從畫面的精緻程度,
我一直以為是電影,
直到後來在因緣際會下看到了這首歌,
才終於找到了那些圖片的來源 > <
個人覺得這部MV拍得簡直就像電影一樣完全不枉費我的誤會,
經過各種剪接和口白後也比原曲長了很多,
真的很難看到那種長達13分鐘還完全不會讓人厭倦的MV啊!!!
之所以想要在情人節期間(其實明明已過)介紹這首歌,絕對不是因為單身想要表達反骨情緒,而是因為在近期一堆作品的衝擊下,覺得真的沒有比恐懼與死亡更適合刻劃愛情這個主題的基調了。根據我非常喜愛的tumblr blogger的說法,所有藝術作品只有一個共通的主題:
" 我曾經認為所有藝術都由兩個主題的其中之一構成:愛情或死亡。在我有所成長後,我才發現藝術的一切...每個字、每個音符、每座尖塔、舞者的每個迴旋、每一滴噴濺的顏料、每一點墨痕、每一道寶石上的刻痕──每一個經手藝術家的作品永遠僅僅與死亡相關──唯有如此,再無其他。愛情和慾望是對死亡的反抗,所以也是死亡的支題。性、慾望、愛情、性靈、宗教、自然、賁張、決心、美:這一切都起因於人類試圖理解為什麼我們會淪落到這顆繞著星星旋轉的石頭上,為什麼我們就只存在於短暫的瞬間,然後就會消失──永恆的昏迷,只有偉大的沉默蟄伏於開始之前與結束之後。如何、為何、何謂如此?在這些永恆的問題之上的,是棺材的遮布和知道這條線終有明確盡頭的認知。
追根究柢,性若是剝除我們受控於生物學上的衝動那超越理性、試圖反抗結局的絕望掙扎之外,還剩下什麼?無論對性的表述是含蓄的、莊嚴的、還是粗鄙的,最終的結局都是一樣的。至於人體之美呢?難道我還需要解釋為什麼我們會認知到美本身嗎?
將藝術情慾化的並不是我。早在人類在火光閃動下於山洞牆上刻下第一個痕跡時,這一切就成形了,從彼時到此時,並沒有太多改變。"
(我徹底亂翻一通啊啊啊 > < 現在我在翻譯英文的時候實在沒有以前那麼認真琢磨...我在這裡懺悔三秒然後繼續不琢磨 XDDDDD)
當然這不是讓我產生這樣想法的唯一討論,但可以說這段話清楚的將這樣的想法整合成一個完整合理的概念。這段表述讓我想起上次在尚未徹底理解之前就稍微提及並稍微誤會的《恐怖頭盔》中,一句我非常喜歡的話:
"有誰曾意識到書籍與迷宮竟是如出一轍殊途同歸。"
事實上,如出一轍殊途同歸的,當然不只有書籍與迷宮。無論人類的對整個世界或藝術的理解到達什麼程度,擁有必然終點是不爭的事實,早在第一段引文中提到的山洞牆上的第一個刻痕真的被刻畫下之前,人們早已知悉死亡堅定敦厚的等待。路上的旅人總擁有明確的終點,只是所謂的終點有時候只存在於修辭學中、有時候只存在於本體論中、有時候兩者如出一轍殊途同歸。在時間的鞭策下,人類別無選擇的走向死亡,在途中許多人試圖放慢甚至停下腳步,有些人成功了或是差點成功,但沒有人能學會轉身往回走,因此在這條道路上的人們所能做出的所有動作,都只是在以不同的速率與不同的姿態走向旅途的盡頭。盡頭無庸置疑的存在,眾人曾經試圖遺忘這個事實,但是至今沒有人真能遺忘。
回到正題(前言也未免太長 XD),光看Hurricane的歌詞本人(?)就可以看出非常明顯的反暴力思想與面對絕望的無力掙扎,對於這樣高級的歌詞總有許多種詮釋方向以及無數偉大的可能性,我在這裡就不多加討論,但我想談一下這個非常不得了的影片。
影片顯而易見地分成兩個故事線:恐懼與情慾。
恐懼的故事線主軸是反戰以及各種反戰思想的隱喻,有著莫名的爭端和別無選擇的戰鬥──人們可以為了任何理由披上戰袍,也可以不為任何理由奮鬥廝殺,由於戰鬥本身毫無意義,這兩者也因此無從區別。影片中的恐懼究竟指向死亡還是戰鬥本身,其實也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前者是對已知之物的恐懼,後者是對無義之事的恐懼,因而兩這都只是人類大腦的產物,是對於現實的幻想與臨摹,是對於死亡的抗拒。
至於那甜美苦澀的情慾,在這個影片裡它擁有各種可能的姓名,其中成分包含TTWD, BDSM, fetish, kink,關乎政治正確、關乎選擇與愛好。追求此種情慾充滿苦痛、美妙、羞恥與尊嚴,由現實生活中的kinksters親身飾演,在鏡頭前扮演自己人生劇本中的角色。這樣的情慾與一般影片中常見的香草情慾最主要的差別在於它的複雜性、矛盾性、極端性、隱晦性與獨特性,在熟知這個命題的大家眼前我不需要多加說明,為何它會是命運的黑色幽默,是愛倫坡式的嘉年華。最後,對愛慾的追求比恐懼更理所當然的是對於死亡的抗拒。
因此,兩個看似龐雜而看不出直接關係的故事線,其實如出一轍,殊途同歸。
影片中營造出的氣氛令我著迷不已,當我說出「愛倫坡式的嘉年華」,指的不只是其中單一的故事線,整個影片都可以視為對懸疑小說之祖的致敬作品,結合了驚怖、喜悅、掙扎與領悟的故事,正是屬於愛倫坡帶有譫妄筆觸的黑白色階。在此我引述影片最後引用的愛倫坡詩句,作為這颶風的尾聲,詩句來自長詩"The Raven",同樣包含了恐懼與情慾,同樣詠嘆著死亡:
"Deep into that darkness peering, long I stood there wondering, fearing,
Doubting, dreaming dreams no mortal ever dared to dream before..."
艾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